可持续发展169个具体目标解析及案例(119)

微信图片_20230328084833.jpg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项目标,第14项是水下生物,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解读点此)

在这一大项下面,有10个具体目标,第14.3是:过在各层级加强科学合作等方式,减少和应对海洋酸化的影响。
●现状  
国际篇 
气候变化下北冰洋海冰退缩是导致海水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微信图片_20230328084905.jpg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北冰洋西部地区的化学变化敲响了新的警钟,因为他们发现酸度水平的增加比其他地方的海水快三到四倍。包括美国特拉华大学海洋化学专家蔡卫君(Wei-Jun Cai)在内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了该地区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与海洋酸化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危险的组合威胁着植物、贝类、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
这项新的研究于2022年9月3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是对北极酸化的首次分析,其中包括从1994年到2020年这二十多年的数据。科学家们预测,如果不是更早的话,到2050年,这一地区的北极海冰将不再能存在于日益温暖的夏季。
那么,由于每年夏天海冰的退缩,海洋的化学成分将变得更加酸性,而没有持续的冰盖来减缓或以其他方式缓解这种进展。这给依赖健康的海洋生存的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和其他生物带来了威胁生命的重大难题。
来源:网易
中国篇
我国首笔蓝碳交易标志着海洋碳汇已进入市场化阶段
蓝色象征大海,“蓝碳”简单来说就是海洋生态系统里碳的排放、吸收和储存。学术上的定义是指海洋以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总和。包括沉积在海底的有机碳、植被和土壤中的碳,还有海藻、草场和潮间带沉积物中的碳等。其中,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海草床、红树林、滨海盐沼地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因此“蓝碳”又被称为“海洋碳汇”。
微信图片_20230328084911.png

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宁波顺利完成,该笔交易开辟了我国海洋碳汇市场的先例,标志着海洋碳汇已经进入市场化交易阶段。再加上交易采用了拍卖的形式,对后续市场探索、交易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同时,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除了市场影响外,这次交易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由于目前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积极开展碳交易可以提升国际环保形象。可见,“蓝碳”的发展推动了海洋环境质量的提升,加强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经济观察网
●案例 
国际篇
科学家研发深潜无人机,可更精准监控海洋酸化
人类活动产生的近四分之一二氧化碳都被海洋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其水域更加酸性。海洋酸度上升对海洋生物构成严重威胁,通过腐蚀珊瑚礁和贝类独特结构的组成部分——碳酸钙,影响它们的生存能力。此外研究表明,酸性更强的海洋可能会重塑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干扰鱼类的生存本能,并溶解苔藓海洋生物甚至海底本身。
微信图片_20230328084918.png
通过安装在固定浮标和船只上的传感器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测量这种影响,但一直以来没有更准确的测量手段。不过最新研发的深潜水下无人机有望填补这个空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的海洋学家 Claudine Hauri于 2018 年着手解决海洋二氧化碳采样中的巨大空白。Hauri和她的团队在现有Seaglider水下无人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该无人机由华盛顿大学开发并于 2013 年商业化。无人机每次航程可覆盖数千公里,一次可在海上运行数月。能够潜入最深 1000 米(3280 英尺)的海底。
来源:乌市微生活
NMT助力中国海洋生物学
微信图片_20230328084923.png
海洋酸化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存,也影响到人们的经济生活。近两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了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在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由于海洋酸化的一部分影响,龙虾外壳上面出现了一些有大有小的损伤。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去证明酸化或者其它的什么因素导致龙虾外壳损伤,相当快地得出了成果。
来源:旭月谈
中国篇
厦门大学海洋酸化生态响应试验站
微信图片_20230328084929.png
海洋酸化的危害已经越来越明显,而针对海洋酸化的“病原”——大气中过量的CO2,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求应对措施,例如中国提出的“3060”双碳战略。当我们去医院看病时,医生需要根据各项检测结果做出诊断。那么,当大海得了海洋酸化这种“病”,谁来为海洋检测和研究治疗方案呢?堪称“海洋医院”的海洋酸化影响研究中水量试验平台(FOANIC-XMU)便致力于此,它是厦门大学为探究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影响及其机制而建立的一处海上科研平台。是国内首个以近海海洋酸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原位科研平台、全球首个使用全太阳能驱动供电的海上试验平台、亚洲最大的海洋酸化中尺度平台。该试验站装载有自主提供设计理念的CO2加富系统、海水超过滤(0.01µm)系统、高透光TPU悬挂培养装置、碳酸盐系统测试装置等等能够用于检测海洋酸化的“神器”。
来源:网易
深圳先进院空间信息团队在近岸海洋酸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空间信息研究中心陈劲松研究员团队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大湾区近岸海域水体酸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8.071)上发表了题为《长期富营养化条件下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年代际酸化》的文章。

微信图片_20230328084933.png

通过分析香港环境保护署(https://www.epd.gov.hk/epd/tc_chi/top.html)自1986至2017长达30的年76,600组现场水质监测数据,整个香港周边海域自1986年以来发生了严重的海洋酸化。其酸化速率(-0.0085 ± 0.0069 pH•unit•yr-1)为全球海洋平均酸化速率(~ -0.0019 pH•unit•yr-1)的4.5倍。除了大气CO2的浓度上升,整个大湾区海域多年的富营养化状态造成了水体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下降,尤其是自2001年之后富含氨氮(NH4-N)的陆源水体汇入引发的高氮磷比(年均DIN:DIP从1986年的15.5升高至2017年的37.1),进一步加剧了该海域的水体酸化。本研究揭示了一个近岸海域水体酸化的重点区域,同时从富营养化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活动与海洋酸化存在的必然联系,为近岸海域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与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 
来源:数字所
●背景
由联合国发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峰会上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具体目标,于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各国将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实现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