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169个具体目标解析及案例(129)

微信图片_20230712100116.png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项目标,第15项是陆地生物,即: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解读点此


在这一大项下面,有12个具体目标,第15.3是:到2030年,防治荒漠化,恢复退化的土地和土壤,包括受荒漠化、干旱和洪涝影响的土地,努力建立一个不再出现土地退化的世界。


●现状


国际篇


全球关注妇女的土地权利,推进性别平等和土地恢复目标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1994年为应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等全球性挑战而制定的。《公约》与其197个缔约方共同努力,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恶化,这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的一项全球目标。


目前,全世界高达40%的土地正在退化,给我们的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计带来了可怕的后果。自2000年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干旱增加了29%。

 

微信图片_20230712100232.png


妇女,特别是来自贫穷和边缘化社区的妇女,受到的影响远大于男性,这是由于各种因素,包括她们获得和控制土地的机会有限。在世界各地,她们在获得土地权方面面临重大障碍,限制了她们发展和实现繁荣的能力。


来源:《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官网


中国篇


今年沙尘天气已高达14次,科技治沙亟待国际合作


2023年5月,在蒙古国,强风、沙尘暴和暴风雪天气导致蒙古国东部至少21人失踪,中国内蒙古边境地区出现系统性沙尘天气,范围大,浓度高,自西向东逐步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大风甚至卷起“沙墙”,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


据统计,常年平均来看,中国1月至5月沙尘过程累计次数是11.9次,今年已经达到14次,境外输沙影响较为突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研究团队近期发表论文介绍,蒙古国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我国2023年北方沙尘天气的主要粉尘源。其中,蒙古国对我国北方沙尘的平均贡献约为42%,最高时达到63%-75%;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沙尘贡献率也达到了27%。

 

微信图片_20230712100236.png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吴波认为,以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地区为始源地的沙尘暴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最为突出,对华北、东北、华东地区也有重要影响。作为我国的上游地区,蒙古国南部的荒漠化地区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方自然条件相似,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荒漠化治理工作,为境外沙尘源地的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减轻沙尘暴危害。


来源:中国经营网


●案例


国际篇


联合国在《全球土地展望2》报告中提出严厉警告和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

 

微信图片_20230712100240.png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一份新报告警告说,地上资源——包括土壤、水和生物多样性——目前的管理不善和滥用威胁着地球上许多物种的健康和持续生存,包括我们自己。报告还向决策者指出了数百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实现地方、国家和区域土地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荒漠化公约》以证据为基础的旗舰报告《全球土地展望2》与21个伙伴组织合作编写了5年,参考文献超过1000篇,是有史以来关于这一主题的最全面的信息整合。它提供的概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它还预测了到2050年三种情景的全球后果:一切照旧,恢复5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通过保护对特定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的自然区域来加强恢复措施。


来源:《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官网


西班牙启动防治荒漠化新战略

 

微信图片_20230712100243.png


持续的干旱和糟糕的土地管理实践加剧了世界上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国的荒漠化。


西班牙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的综合性多年行动计划,以防治荒漠化。荒漠化现象正在影响该国三分之二的地区。


荒漠化被认为对许多地区的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包括西班牙一些最相关的橄榄种植区。


国家和地方当局、研究人员、非政府组织、农民和其他利益攸关方将参与防治荒漠化的国家战略(ENLD),一直持续到2030年。这一战略旨在提高该国最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恢复力,同时促进恢复退化土壤的行动。


来源:橄榄油时报


中国篇


让荒漠变绿洲!塞罕坝——京城绿色屏障

 

微信图片_20230712100247.png


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皇家的后花园。辽金时期,塞罕坝是绿洲一片,号称“千里松林”。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水草肥美,花香怡人,呈一片祥和之气。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塞罕坝此时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以永不言败的担当,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建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林业建设史上的绿色丰碑。


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泽被着京津,造福着地方,被誉为“华北的绿宝石”。


来源:新华网


深圳首例“水土共治”修复治理探索成功案例


微信图片_20230712100250.png


鸿盛明污染地块位于深圳宝安区松岗街道沙浦工业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2018年,该地块完成建筑设施拆除,2019年经整备收回作为经营性用地使用,拟出让给深圳中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公司”)建设公司基地。


中车公司分别于2021年2月和8月组织开展了地块土壤污染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调查结论为地块存在不可接受人体健康风险,需修复土方量18692立方米、地下水252立方米。


2021年10月,中车公司正式启动“水土共治”修复治理,委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总投资3250万元,并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并大大缩短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时间,与传统治理模式相比,时效提升了2-3倍,为全市“水土共治”工作提供了借鉴。


来源:宝安日报


●背景


由联合国发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峰会上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具体目标,于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各国将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实现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