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169个具体目标解析及案例(131)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改后.jpg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项目标,第15项是陆地生物,即: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解读点此


在这一大项下面,有12个具体目标,第15.5是:采取紧急重大行动来减少自然栖息地的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到2020年,保护受威胁物种,防止其灭绝。


现状


国际篇


研究发现,到2100年地球23%的自然栖息地可能消失

 

微信图片_20230717132201.png


栖息地的丧失可能是当今地球上各种生命面临的最大威胁。它被确定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85%的物种的主要威胁(这些物种被正式归类为“受威胁”和“濒危”的物种)。


随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多地破坏自然栖息地,并将其转化为农业和城市区域,当地社区与周围动物物种互动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过程可能会导致人更多地接触携带病毒、细菌和其他也可感染人的病原体(例如埃博拉病毒、鼠疫、猴疟疾、新冠病毒)的动物。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表明,非常需要仔细管理世界各地未来的景观变化,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通过这样做能够限制人类接触危险病原体。


根据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最新发现,气候变化和全球粮食需求可能在未来80年内导致丧失高达23%的自然栖息地范围,这是十分惊人的。剑桥大学动物系教授、这项研究的负责人Andrea Manica解释道:“过去栖息地范围丧失的趋势是否会逆转、持续或加速,将取决于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全球碳排放和社会选择。”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保护会、世界经济论坛、伦敦动物学会


中国篇


中国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微信图片_20230717132207.png


中国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40多个国家成为合作伙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绿色转型等方面开展合作。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为有关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帮助。


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全球80多个国家受益,多个研究合作中心建立,成果惠益多个国家,特别是东南亚。


此外,中国还建立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科学考察、重大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等工作。建立中非环境合作中心,促进环境技术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机遇。


然而,中国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指出,生态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生态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破坏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空间的压力和威胁依然存在。我国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美丽中国根基。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环境


●案例


国际篇


阿尔膝达拉草原保护倡议


微信图片_20230717132213.png


与世界各地的许多草原一样,由于过度放牧、向耕地转变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亚广阔的草原正在衰落。


在哈萨克斯坦,阿尔滕达拉草原保护倡议自200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赛加历史羚羊历史活动范围内的草原、半沙漠和沙漠生态系统。赛加羚羊曾经数量繁多,因狩猎和栖息地丧失而濒临灭绝。


实际上,赛加羚羊的数量在2006年锐减至5万,但在2022年反弹至130万。该倡议除了复兴和保护草原,还帮助保护了湿地,这些湿地是估计1000万只候鸟的重要中转站,其中的主要鸟类包括黄颊麦鸡、红胸黑雁、白头鸭和西伯利亚鹤。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5个你需要知道的栖息地丧失的解决方案


微信图片_20230717132222.png


栖息地的丧失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呢?栖息地丧失是自然栖息地的毁灭,可能导致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它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且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发生。


我们应该关心栖息地丧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它正在大规模发生,以目前的破坏速度,到本世纪末,我们可能会失去多达50%的动植物物种。这不仅对物种本身,而且对我们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食物、水和药品都依赖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丧失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随着森林被摧毁,吸收碳的植物死亡,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地球变暖。


那么,你该如何促进栖息地的保护呢?以下是防止栖息地丧失的15种解决方案。


1.重新造林和支持重新造林项目。

2.在家里回收垃圾。

3.用有机垃圾制作堆肥。

4.不要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

5.控制入侵物种。

6.为可持续事业捐款。

7.改用环保型电器。

8.定期控制和监测水质。

9.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10.减少能源消耗。

11.购买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12.投资可持续生态基金。

13.始终采取负责任的捕鱼方式。

14.充分利用自己的栖息地。

15.地方社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来源:濒临灭绝的世界


中国篇


从“野生动物栖息地”奔向生态之城

 

微信图片_20230717132232.png


上海,通江达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中转站,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生鸟类资源丰富。目前,该市监测记录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0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超过325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建有自然保护区4个,市野生动物栖息地22个。2023年6月20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立法一大亮点:建立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制度。上海要成为生态之城,“野生动物栖息地”通向的,正是——沙鸥翔集,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文明新景观。


来源:新民晚报


深圳荣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双铁线”保护城市生物繁衍生息

 

微信图片_20230717132236.png


生态空间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基础,深圳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规划三大手段最大化保障生态空间。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深圳建设了27个自然保护地,其中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477平方公里,面积占比24%。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面,在全国率先将近50%的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在此基础上,坚持“应划尽划、能留则留”,又将24%的陆域面积和19%的海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双铁线”管理,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深圳坚持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深圳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探索。因此,继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后,深圳再添 “国际生态新名片”——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入选“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来源:深圳特区报


●背景


由联合国发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峰会上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具体目标,于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各国将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实现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